元好问是谁元好问是怎么死的?

lg5466 2024-04-28
摘要: 元好问,是金末元初之时著名的文学家、历史学家,有“一代文宗”的美称,时人推其为文坛盟主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,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,同时又是金元两国交接之际,在文学上承上启下的桥梁,所以被“北方文雄”。元好问,字裕之,号遗山,太原秀容人,生于公元1190年,去世于公元1257年,据说元好问祖上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,也有人说是秦王拓跋翰和南安王拓跋余的孩子。北魏分裂之后,户籍落至汝州,后来随着不断...

元好问,是金末元初之时著名的文学家、历史学家,有“一代文宗”的美称,时人推其为文坛盟主。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,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,同时又是金元两国交接之际,在文学上承上启下的桥梁,所以被“北方文雄”。

元好问,字裕之,号遗山,太原秀容人,生于公元1190年,去世于公元1257年,据说元好问祖上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,也有人说是秦王拓跋翰和南安王拓跋余的孩子。北魏分裂之后,户籍落至汝州,后来随着不断的搬迁,在忻州落户。

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里,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时任柔服丞。父亲元德明因为屡次科举不中,所以后来以教授乡学为业。虽然成就不算大,但是也正因为如此,元好问自小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因为元好问的伯父无嗣,而元好问又是元德明的三子,依照旧例被过继给伯父为嗣。元好问幼时就被养在嗣父身边,并且随嗣父任职。

元好问天资聪颖,七岁能诗,有“神童”的美称。随嗣父在冀州任职期间,因为聪颖好学且颇有才学,所以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。路择“爱其俊爽,教之为文”。十四岁的时候,元好问拜师郝晋卿,博通经史、淹贯百家。后来他的嗣父被罢职,但是为了元好问的学习,仍然继续流在陵川,一直到元好问完成学业。有这样的条件在,元好问若是学无所成也太对不起家人了。

元好问是谁?元好问是怎么死的?元好问得“一代文宗”、“文坛盟主”之誉,就足以证明元好问个人才学的出色。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尽管学富五车,但是元好问却在科举一路上处处受挫。

据说元好问从十六岁开始参加科举,一直到兴定五,元好问三十二岁才进士及第。漫长的科举之路,元好问屡屡受挫,他的情绪很是低迷了一段时间。令人赞叹的是,面对失败,元好问不曾妥协。屡败屡战,屡战屡败,最终还是如他所愿,进士及第。

元好问的悲惨境遇并没有随着他科举中第而完结,刚刚进士及第就科场纠纷,被诬为“元氏党人”,元好问愤而不就选任,至此又开始了他坎坷的仕途之路。

三十五岁的时候,元好问因为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,宏词科登第,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,留官汴京。留任京都期间,元好问的生活过的十分清苦。

正大三年,任河南镇平县令,四年改官河南内乡县令,不久母亲张氏去世,元好问丁忧回家。后来虽然应邓州帅移刺瑗之邀,但也只是出任移刺瑗府中幕僚。

元好问到了邓州帅幕下没有多久,就遇到蒙古军队大举进攻,凤州沦陷,邓州帅投降,元好问于是选择离去。正大八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,任上他进行大力改革,获得极高的政绩,河南志书称他“知南阳县,善政尤著”。《南阳县志》记:“南阳大县,兵民十余万,(元好问)帅府令镇抚,甚存威惠。”

因为在南阳县上的政绩,元好问被调到京都,任尚书省令史,后升任左司都事,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。

天兴二年,蒙古军队进攻开封,金哀宗弃城而逃,蒙古军队成功攻占开封,好问、王若虚、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。

金朝亡国之后,元好问作为朝中高官,被蒙古国囚禁,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等地。后来因为与蒙古军队中的汉军将领交好,生活才逐渐变好,慢慢的有了自自由。这段期间,元好问因为痛心国家的灭亡和奸臣误国,为了以诗存史,编金国已故君臣诗词,汇聚成为《中州集。》

晚年之时,因为元好问才学极高,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,召其入朝。元好问谢绝推辞,选择归隐故乡,潜心编纂著述。元宪宗七年,在鹿寓舍逝世,享年六十八岁。

张弘范是名将张柔的儿子,同时也是元朝初期非常重要的将领,为元朝的统一战争作出重要贡献。他曾经参加过灭亡南宋至关重要的一战——襄阳一战,随后攻下南宋。他击败南宋重要将领文天祥和张世杰,镇压李璮之乱。

张弘范在元朝之时,声名远扬。在元朝帝王和贵族眼中,张弘范是元朝消灭南宋,统一中国的大功之臣。但是在宋朝遗民眼中,张弘范则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,是叛国叛族之人。而后世之人,认识到张弘范这个人,大多数都是因为一个故事。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“张弘范灭宋于此”的故事。

这个故事,实际上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个段子。虽然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如何,但是这个段子却是十分的有意思。

张弘范是个有才之人,但同时也是一个狂妄之辈。当初他在崖山灭了南宋之后,骄狂不可一世,为了记录自己的成就,竟然让人勒石记碑。除了记载自己消灭南宋的骄傲事迹之外,还留下大名——,“张弘范灭宋于此”。

立碑刻字,可见其轻狂。后来有一位秀才,路过这儿,见到张弘范留下的石碑后,在“张弘范灭宋于此”这七个大字前面,又叫了一个“宋”字,于是整个大名就变成了“宋张弘范灭宋于此”。

张弘范是谁?张弘范是个什么样的人?张弘范怎么死的?说到这儿,想来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!添了一个“宋”字之后,张弘范留下的大名是多么的嘲讽。宋朝的张弘范,在这儿灭亡了宋朝。“春秋笔法,褒贬之意,不言自明,乱臣贼子,敢不惧之?”

秀才好思路,秀才好机智,秀才好风范。只添一字,就将张弘范贬的一无是处,让张弘范自取其辱。这么一个神来之笔的故事,在张弘范流传下来的故事中,可以说是流传最广的故事。同时也足以说明,就算张弘范在元朝官做到多高,地位多么显赫,但在世人眼中,他仍然只是个乱臣贼子,是个背国叛族之辈。

“宋张弘范灭宋于此”的故事,可以说是世人大部分对张弘范的认识。张弘范虽然有些叛国的恶名,但同时也的确是有才之辈。

时人评:“据鞍纵横,横槊酾酒,叱咤风生,豪快天纵。……存之穹壤,要是古今一奇。”(诗人的风格好象奔驰于马上的英雄握着长矛,饮酒赋诗。格调之高,可以叱咤风云,才情豪爽,不可一世。“

文天祥也曾经评价张弘范,对于国家来说是奸臣,但是对于自己的朋友而言,却也是一个重情之人。

至元十七年,张弘范因病去世,元朝追赠其为银青荣禄大夫、平章政事,追谥”武烈“。至大四年,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、太师、齐国公,改谥”忠武“。延佑六年,加保大功臣,加封淮阳王,谥”献武“。

《木兰花慢·功名归堕甑》

功名归堕甑,便拂袖,不须惊。且书剑蹉跎,林泉笑傲,诗酒飘零。

人间事、良可笑,似长风、云影弄阴晴。莫泣穷途老泪,休怜儿女新亭。

浩歌一曲饭牛声。天际暮烟冥。正百二河山,一时冠带,老却升平。

英雄亦应无用,拟风尘、万里奋鹏程。谁忆青春富贵,为怜四海苍生。

《浣溪沙》

山掩人家水绕坡。野猿岩鸟太平歌。黄鸡白酒兴偏多。

幸自琴书消日月,尽教名利走风波。钓台麟阁竟如何。

《青玉案 寄仲泽》

西风天际征鸿去。问曾过、燕山路。叶落虚庭空绿树。一川秋意,满怀愁绪。楼外潇潇雨。天涯望断行云暮。好著蛮笺寄情句。底是相思断肠处。吟风赋月,论文说剑,无个知音侣。

《南乡子 赠歌妓》

浅淡汉宫妆。扇底春风玉有香。特地向人歌一曲,非常。纵使无情也断肠。

宝髻绣霓裳。云雨巫山窈窕娘。好著千金携得去,何妨。丝竹东山

人物档案

中文名:马致远

别名:东篱、马神仙

国家:中国

民族:汉族

出生地:河北沧州市东光县马祠堂村

出生日期:约1264之前

逝世日期:1321—1324

信仰:道教

职业:元代戏曲作家

其他成就:元曲四大家之一

其他作品:《天净沙·秋思》、《汉宫秋》、《东篱乐府》、《西华山陈抟高卧》

元曲大家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人物结局及代表作马致远是元朝著名的戏剧家和散曲家,有“曲状元”的美称,与关汉卿、郑光祖、白朴并称为“元曲四大家”。

光说马致远是元曲大家,大家可能对他这个人还是没有什么印象,但是若是说到他那首著名的“越调”,想来大家一定立马就有映像了。

【越调】天净沙。秋思

枯藤老树昏鸦,

小桥流水人家,

古道西风瘦马。

夕阳西下,

断肠人在天涯。

这首词大家不可能不熟悉,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必备科目,而且语文考试时不时的也会拿出来出题赏析。这首写秋日之景之情的词,实在是太经典了。尽管字数极少,却是将作者秋日的孤戚寂寞,道了个十足十,绝对是写秋思的上乘之作。

《天净沙·秋思》被称为“秋思之祖”,作品简单,用词普通,叙述羁旅漂泊人,时逢黄昏,感应突袭。感而发,发而思,思而悲,悲而泣,泣而痛。

马致远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曲剧上,据历史记载马致远所著杂居有十五种,如今存世的还有《江州司马青衫泪》、《破幽梦孤雁汉宫秋》、《吕洞宾三醉岳阳楼》、《半夜雷轰荐福碑》、《马丹阳三度任风子》、《开坛阐教黄粱梦》、《西华山陈抟高卧》七种。

散曲方面,马致远大多是以神话道士为主,后人有称其曲“万花丛中马神仙,百世集中说致远。”

青年时期仕途坎坷,中年中进士,曾任浙江省官吏,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。但是因为当时时局混乱,朝政腐败,马致远对于国家政治一次又一次的失望,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。晚年隐居田园,以衔杯击缶自娱,死后葬于祖茔。

《寿阳曲·远浦帆归》

远浦帆归,夕阳下,酒旆闲,两三航未曾着岸。落花水香茅舍晚,断桥头卖鱼人散。

《寿阳曲· 潇湘夜雨》

渔灯暗,客梦回,一声声滴人心碎。孤舟五更家万里,是离人几行情泪。

人物档案

姓名:元好问

字:裕之

号:遗山、遗山先生

国家:金国

民族:汉族(鲜卑后裔)

出生地:太原秀容

出生时间:1190年

去世时间:1257年

职业:著名文学家、诗人、历史学家

信仰:道学

主要成就:创作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

代表作品:《遗山文集》四十卷、《遗山乐府》五卷、《续夷坚志》四卷

如何评价元好问此人?元好问到底属于哪国人?元好问是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、历史学家,诗、文、词、曲,各体皆工,被称为“一代文宗”。

元好问是个有实才的人,说他学富五车也不为过。他幼年之时就十分聪慧,七岁的时候就可以作诗,十一岁的时候因为学识受到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,路择“爱其俊爽,教之为文”。

元好问是个忠君爱国之人,他生活的年代是在金朝,同时也在金朝科举入仕,成为一方长官。所以他所忠于的国君是金国的君主,忠于的国家是金国。

许多历史资料介绍元好问,说他是金末元初人。这点没错,元好问生活的时代的确是金末元初。但关键是因为这样一个介绍,许多人分不清元好问到底属于哪个国家的。从元好问本人的内心情感归属来看,他是金国人。他不仅在金国为官,同时也并不喜爱后来推翻金国的元国。

元世祖忽必烈是个爱才之人,元好问的学识为他所赏识。忽必烈曾经明确表示,希望元好问能入元朝为官,但是元好问毫不犹豫的便拒绝了。从这点来看,元好问心中根本没有将自己归属到元国人中,一直讲自己放在金国人的位置。

元朝攻破金国都城,金国灭亡,元好问也被囚禁,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。一直到后来元好问与一些蒙古汉族将军交好,才稍微有了些自由。元好问因为憎恨奸臣误国,痛心国家的灭亡,决定以诗记史,开始收集金国历代官员君主所作诗歌,并将其汇编成册。同时元好问自己也是一个产量很高,质量也很不错的诗人。所以元好问才能得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美誉。

元好问文学地位的奠定,在于他的诗词。特别是在金国灭亡之后,元好问所作的“丧乱诗”,更是他的招牌。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,具有诗史的意义。元好问的“丧乱诗”,从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的真挚性来看,是杜甫以来少有的。

元好问留下词377首,他也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词人。元好问留下的诗词,内容十分丰富,包括抒怀、咏史、山水、田园、言情、咏物、赠别、酬答、吊古伤时,无不涉及。

元代文学家徐世隆评价元好问,言:“作为诗文,皆有法度可观,文体粹然为之一变。大较遗山诗祖李、杜,律切精深,而有豪放迈往之气;文宗韩、欧,正大明达,而无奇纤晦涩之语;乐府则清新顿挫,闲宛浏亮,体制最备。又能用俗为雅,变故作新,得前辈不传之妙,东坡、稼轩而下不论也。”

人物档案

姓名:哲勒篾

别名:“饮露骑风” ,哲勒米,哲理,哲列莫

国家:蒙古帝国

民族:蒙古族

氏族:蒙古兀良哈氏

父亲:?札儿赤兀岱?

后裔:分布喀喇沁旗与建平县一带

职业:蒙古帝国大将,千户长,众官之长

功绩:十大功臣之一

主要成就:“蒙古四獒”、“蒙古四勇”

者勒蔑是蒙古帝国名将,为成吉思汗麾下“四犬”之一,与哲别、速布台、忽必来并称。者勒蔑是其蒙古名音译过来的,所以有很多种说法,哲勒米、哲列莫、哲勒篾都可以叫。

成吉思汗麾下“四獒”者勒蔑简介 者勒蔑与成吉思汗的关系?者勒蔑从小跟随成吉思汗身边服侍,与成吉思汗有极深的情谊,加之曾经有多次救助成吉思汗与为难之中,是“十大功臣”之一,有九次犯罪不罚的特权。

哲勒篾,兀良合氏,父亲是与烈祖有旧情的札儿赤几岱。铁木真出生的时候,札儿赤几岱献上貂鼠里袱。正好但是哲勒篾也只是一个襁褓小儿人,札儿赤几岱就和烈祖说让者勒蔑长大后服侍在铁木真身边。所以可以说者勒蔑是和铁木真一起长大的,两人情谊深厚。

铁木真后来被诸部落首领共推为大汗,号“成吉思汗”,者勒蔑因此与博尔本等人被任命为“千夫长”。铁木真后来多次征战,者勒蔑都跟随在左右,立功无数且多次拯救成吉思汗于危难之中。

当初成吉思汗与泰亦几赤在斡难河爆发激战,此战中成吉思汗患上颈疮,疼痛难忍。病情加重之后,甚至昏迷在床。是者勒蔑用嘴将疮中脓血吮出,等到半夜的时候,成吉思汗才终于清醒过来。

成吉思汗醒过来之后,十分口渴,想要喝水。又是者勒蔑一个人,不顾危险,只身闯入敌营,带回一桶奶酒。将水喂给成吉思汗,没有多久成吉思汗的病终于好了。

成吉思汗得知者勒蔑一个人闯入敌营,于是问他,为什么这样做。者勒蔑回答:“我如果被抓住了,便说本来是来投降的。若是被人发觉了,就解衣就戮,若是有机会就逃出来,若是没有,便也只是一死。如果他们信任我,重用我,我就偷了马回来。”

成吉思汗听了者勒蔑的话之后,十分感叹,大肆赞扬了者勒蔑,并且将这份恩情暗暗的记在了心中。后来者勒蔑跟随成吉思汗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,获得了许多场战役的胜利。

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,并称皇帝之后,大肆封赏,授哲勒篾千户,赦罪九次。也就说,者勒蔑能够犯九次错误,而不至于受到惩罚。者勒蔑的孩子孙帖额为豁儿赤?、弟弟察兀儿孩等,都因为者勒蔑的关系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,也授予千户之职。

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,历任元世祖、元成宗、元武宗、元英宗、泰定帝和元文宗,一共六朝。六朝重臣,可想而知张养浩在元朝政治中说占据的位置有多么的重要。

张养浩,字希孟,号云庄,世人以齐东野人称之,汉族人,生于公元1270年的济南,去世于公元1329年。

元世祖至元七年,张养浩在济南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出生。祖辈上都是平凡的普通人,只知道在祖父张山之时曾经参过军。到了张养浩父亲父张郁这一辈的时候,他放弃了读书改而从商。也是因为张郁积累了一部分的家产,所以才使得张养浩幼年之时能有银钱支持他读书,而不用像大多数百姓的子嗣一样,小小年纪就要想办法贴补家用。

当然张郁的努力没有白费,尽管他放弃了读书,但是最终却养了一个好儿子。等到张养浩后来起势之后,父凭子贵,张郁被追封为通议大夫、吏部尚书、上轻车都尉、济南郡侯。而张养浩的母亲,也被追封为济南郡夫人。

至元十六年,张养浩十岁,这个时候的他尽管年纪幼小,但是也能看见勤奋读书,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的景象。据说当时他经常彻夜读书,勤学刻苦,让他的父母非常担心。一般的父母都会督促孩子读书,但是到了张养浩这儿,父母劝他适当读书,就是因为害怕他太努力反而累坏了身体。

元代政治家张养浩简介 张养浩是怎么死的?尽管父母下了禁令,但仍然无法阻止张养浩读书的热情。他白天勤学刻苦,到了晚上的时候,关上房门还要偷偷将白天学习的复习一遍。

至元二十五年,十九岁的张养浩在游济南白云楼的时候,留下《白云楼赋》。这篇赋,后来被山东按察使焦遂看见,因为欣赏张养浩的才学,焦遂破例接见张养浩,还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。

至元二十九年,张养浩二十三岁听从父亲离开东平,到京城大都求仕。因为文章受平章政事不忽木欣赏,被推举为礼部令史,后进御史台。御史台任满,回家闲居,元贞三年为中书省掾属。

大德九年,张养浩由中书省掾,选授堂邑县尹,留下了许多政绩,两年后权理博平县事。

元武宗继位后,张养浩被东宫召至司经,未至,又改为太子文学,随即拜监察御史。武宗驾崩,仁宗继位,因为爱其才,召张养浩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,随后为翰林待制。张养浩在仁宗一朝,尽职尽责,多次主持元朝科举考试,声誉极高。

延佑五年,张养浩被擢为陕西行台制书侍御史,后为礼部尚书,两年后任参议中书省事。

仁宗去世,元英宗继位。这一年张养浩的父亲和儿子先后去世,丁忧回家。这一闲居,就一直到了泰定帝一朝。

泰定帝继位之后,任命张养浩为太子詹事丞,兼经筵说书,还没有赴任就因为生病给耽搁了。至治元年到天历二年,张养浩一直闲居在家,朝廷七召不起。也因为他未曾就任,躲过了后来的朝廷政变。

元文宗,元明宗天历二年正月,陕西大旱,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。张养浩接到任命后当即赴任,沿途资助灾民。到了任上之后,也一直兢兢业业的处理赠灾事宜。因为情况紧急,张养浩一直都住在官府是上。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公务,连休息的时间都很少。

张养浩的努力没有白费,灾后情况得到了很好的缓解,但是他自己却因此而劳死任上。同年七月,张养浩“得疾不起”,享年60岁。张养浩去世后,当地百姓悲痛万分,朝廷追赠其为摅诚宣惠功臣、荣禄大夫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、柱国,追封滨国公,谥文忠。

《大秦帝国之崛起》中,范雎提议,让秦昭王不要自己明确下令给白起,让白起杀死长平之战后投降的那四十万赵军,这样秦昭王就不会承受骂名。秦昭王听了范雎的话后,耍了点小心机,写诏书的时候,故意提出让白起十日之后再上奏给朝廷取粮食,还特意说明,让白起不要担心粮草。白起是多么聪明的人,他当初写奏章给秦昭王,上面就提到了秦军的粮草已经不足十日,这样下来,赵国的士兵们吃什么,杀了他们自然就不用担心粮食的事情,这就是秦昭王深层次的意思。

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恶战,此战停滞了三年时间,赵军廉颇坚守长平不出,秦国范雎献出了反间计,使得赵孝成王认为廉颇故意软弱,不肯打仗,于是撤掉廉颇,换上了赵括。看过剧的我们都知道,这场战役十分庞大,战士们数以百万计的死在战场上,那么,这次战争中的失败方赵国到底是怎么样失败的?他们为这场战争做了哪些准备呢?

赵国的这场灾难的发生,缘起于一场土地纠纷。那时候秦国正在全力攻打韩国,韩国这个小伙伴挡不住秦国这条恶犬,只好哭着求饶,说:“大哥,行行好,我输了,我打不过你,你想要什么你说,我都给你啊!”秦国老大哥就说:“我也不要什么,就是看上了你们家上党的那块地皮,你将它送给我,我就不为难你了。”韩王马上派人修书一封送到上党,上党的郡守叫做冯亭,冯亭一看这封信,嗖的一下就甩了出去,我们的王太软弱了,这可不好,上党是多么重要的地方,长平之战中赵国方面有什么措施?他们为何要和秦国讲和?怎么能说丢就丢。算了,大王没本事,我来想个办法。有了,我们隔壁的赵国不是挺强的吗,我就把上党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他,他若是收了,秦国必然会将枪头指着赵国,那就跟我们韩国没什么事了,我们就只需要坐山观虎斗就行了。冯亭一想到就马上要做到,他也写了一封信,派人送到赵国赵孝成王手里去。赵孝成王打开信一看,嘿,天上掉馅饼啦,韩国竟然愿意主动将上党送给我。秦国花了老大力气都没能得到,然而我赵国不废一兵一卒就得到了,我心里不要太爽啊,世界不要太美妙啊!

秦国听说赵国横插一脚,竟然先他们之前抢走了上党,生气极了。他攥紧了韩王的衣襟,怒目瞪着韩王,韩王老委屈了,这可不关我的事,我都说要把地送给你的,可没想到手下的小弟这么不听话,转手就把上党给转手了。您要是一定要得到上党,您找老赵去,别老瞪着我啊!

看到韩国这个怂样,秦国再如何威武也发不了脾气,这件事的确跟他没什么关系,但是赵国他就不会放过了。秦昭王立刻调动军中的将士们和优秀的将领们出征讨伐赵国。

赵国仓促应战,派出了经验老道的老将廉颇。廉颇到了上党,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,只好退居二线,来到了长平这个地方坚守着。赵国方面也没有闲着,赵孝成王一看廉颇都打不过,可恨他不能丢下国家跑路,只好派了个人到秦国去讲和,说赵国打不过秦国,愿意和秦国议和,切莫要伤害了两个国家的感情。这赵孝成王胆子太小了,这仗才刚刚开始,还没正式打起来呢,就已经开始想退路,想要投降。另外,赵孝成王在秦昭王那里没能签下和平条约,又看廉颇总是守在长平不出来,心里窝火,冲廉颇发火,你倒是出去打一打啊,缩着干嘛呀!不管赵孝成王怎么骂,廉颇就是不为所动。三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,秦国派人到赵国去,放出了秦人害怕赵括的流言来。赵孝成王相信了这个流言,将廉颇换成了赵括。赵括上任,赵军也没能成功,最终还是失败了。为了不使赵国灭亡,赵孝成王只好选择割地求和,幸好秦昭王不嫌弃割的地少,和约还是签了下来。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:

作者:lg5466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lishijiao.com/zhongguorenwu/1180.html发布于 2024-04-28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历史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