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门宴刘邦谢罪话中的意思

lg5466 2024-05-07
摘要: 刘邦的鸿门宴谢罪说辞非常高明,非常值得认真品味,刘邦谢罪的原话是:“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,将军战河北,臣战河南,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,得复见将军于此。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将军与臣有却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:我与项王共同攻打秦军,您在河北作战,我在河南作战。我都没有料到我能先入关破秦,又在此处见到将军。如今有小人挑拨离间,导致你我之间产生误解。那么刘邦谢罪的这段话又有什么深意呢?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第一,...

刘邦的鸿门宴谢罪说辞非常高明,非常值得认真品味,刘邦谢罪的原话是:“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,将军战河北,臣战河南,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,得复见将军于此。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将军与臣有却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:我与项王共同攻打秦军,您在河北作战,我在河南作战。我都没有料到我能先入关破秦,又在此处见到将军。如今有小人挑拨离间,导致你我之间产生误解。那么刘邦谢罪的这段话又有什么深意呢?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鸿门宴刘邦谢罪话中的意思(图1)

第一,叙旧。刘邦这番讲话最重要的一个目的,是要极力模糊项羽的政治警觉,使项羽的政治认识仍然停留在共同反秦的历史阶段之中。因此,叙旧就成为刘邦最重要的手段。通过叙旧,刘邦想使项羽顾念当年并肩作战的友情,不去思考秦王朝灭亡之后刘、项两大集团关系的历史性变化。结果证明,这种策略极为有效。项羽本来在政治上就十分糊涂,刘邦这番话的目的就是使糊涂的项羽更加糊涂,以便利用项羽政治上的糊涂,避免与项羽在此时摊牌。

第二,逢迎。经过张良的开导,刘邦已经完全了解引发项羽大怒的原因,是自己的行为刺伤了项羽的自尊与虚荣,关键又是自己比项羽先入关。因此,在鸿门见到项羽后,刘邦极力淡化自己首先入关灭秦的功劳,把自己费尽心机攻入关中,说成是“不自意”,是自己都没想到,言外之意是我刘邦心中也认为是将军您应该先入关。这一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羽的自尊与虚荣。刘邦这一手其实就是拍马屁,只是刘邦拍得非常高明,拍得项羽浑然不觉。这在拍马屁之中应当是最高境界。

第三,化必然为偶然。刘、项两大集团的矛盾,是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必然性冲突,不是一般的偶然性冲突。刘邦有意要淡化这种冲突的必然性,因此,他说是有小人挑拨离间,导致刘、项误会。这明显是化必然为偶然,化大为小,避重就轻。

通过以上三点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,刘邦的这番鸿门说辞非常厉害。而且,这段话出自刘邦之口,更是不容易。刘邦平时怎么说话?那是张口“骂曰”,闭口“乃翁”(你老子)。《史记》中记述刘邦语言,最典型最常见的就是一个“骂”,似乎刘邦不骂人就不说话,说话就要骂人。《史记》中刘邦有三种身份,一是沛公,二是汉王,三是高祖;因此,《史记》写刘邦说话,最多的是“沛公骂曰”“汉王骂曰”“高祖骂曰”。但是,这个动辄“骂曰”的刘邦,此时对项羽却是卑躬屈膝,小心翼翼,一句骂人话都没有。可以说,对刘邦一生来说,这是第一次,也是最后一次。

当然,这也说明刘邦说话完全可以不骂人。刘邦权谋善变,项羽粗鲁直爽,项羽自然不是刘邦的对手。项羽又是如何理解刘邦的鸿门说辞的呢?听到刘邦这一番甜言蜜语、谦恭卑微的说辞,项羽晕头转向了,简直摸不着北了,因为他的自尊和虚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了。此时他真心实意地感到对不起自己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,真心实意地为自己差一点毁灭掉刘邦集团感到内心忏悔。

鸿门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顿宴席。这次宴席规格太高了——宴会主宾分别是西楚霸王项羽和西汉开国皇帝刘邦,以及双方顶级的谋士范增和张良,武力值爆棚的猛士项庄和樊哙。对于刘邦来说,鸿门宴可能是一生最惊险的一次遭遇。在这之前和在这之后,都没有一次,像这次那样与死神隔得那么近。如果项羽真的要杀刘邦,哪怕刘邦有张良、樊哙作为左臂右膀,依然会成功。那么刘邦明知道这么危险,为什么还是亲自去了鸿门宴呢?

鸿门宴刘邦谢罪话中的意思(图2)

其实,刘邦在奔赴鸿门宴之前,就知道这是一次惊险之旅。当他收到项羽的邀请后,大惊失色地问张良:“为之奈何?”简短的4个字,将刘邦内心的慌乱和恐惧刻画得淋漓尽致。

那么,刘邦为何不听张良的劝告,依旧要去奔赴项羽的鸿门宴之约呢?简而言之,就是拒绝了项羽的鸿门宴之约,刘邦一定会被项羽消灭;而冒死去参加鸿门宴,还有一线生还的机会。

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奇才,项羽非常擅长以少击多的硬仗。在巨鹿之战中,项羽破釜沉舟,仅以数万楚军,九战九胜,打败了秦朝名将章邯、王离所率40万秦军主力。整个过程酣畅淋漓,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道经典案例。

项羽自巨鹿之战以来,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,啃掉了一个又一个“硬骨头”,将秦军主力部队消灭了。正因为此,项羽军队向汉中挺进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刘邦——这不是因为项羽的军事实力弱于刘邦。

相比之下,刘邦的实力远低于项羽。那时候,刘邦还没有获得韩信这名千古将才,军队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,都远逊于项羽。项羽大军有40万,刘邦大军才10万,前者是后者的4倍。

与此同时,项羽的军队和刘邦的军队所驻扎的地方隔得不远。当时,项羽驻军在新丰鸿门(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鸿门堡村),刘邦驻军在霸上(位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霸水西高原上的白鹿原),两地距离约40里。在这样短的距离里,当项羽率领大军发起雷霆一击时,刘邦根本没有逃跑的余地。

当然,刘邦虽然在军事才能上不及项羽,但他有自知之明,能够看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。《史记》中说,张良问他:“大王估计自己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?”刘邦默然回答:“当然不能啊。”

同时,刘邦了解项羽的性格和脾气。基于此,刘邦愿意以自己的性命,而不是10万将士的性命为赌注,赌项羽不愿意在鸿门宴上杀自己。如果赌输了,充其量丢掉自己的性命;如果赌赢了,还有一线生还的机会。

简而言之,刘邦参加鸿门宴生存的几率,大于拒绝鸿门宴生存的几律。

更何况,刘邦参加鸿门宴,还带上了张良。刘邦认识了张良后,一直对他言听计从。刘邦相信以张良的能力,一定会帮助自己化险为夷,平安归来。后来发生的事实,果然没有让刘邦失望。

从一些细节上来看,刘邦也进行了妥善的安排。比如,刘邦主动与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,拉拢与他的关系。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。刘邦通过这层关系,向项羽解释了为什么要派兵守住函谷关(这正是项羽发怒的原因)。这样一来,刘邦就能够与项羽建立一个比较畅通的沟通渠道——当然,如果项伯能够在项羽面前帮刘邦“美言”几句,更是完美。

这些安排,增大了刘邦从鸿门宴安全归来的几率。

“鸿门宴”是发生在秦朝末年,一段耳熟能详的项羽和刘邦故事。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,鸿门宴是项羽为刘邦设下的,其目的就是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。因为当时刘邦的势力已经非常大了,在加上身边也有一批能臣武将,所以项羽的谋士范增,就建议在宴会上除掉刘邦。但是因为各种原因,项羽的计划没有实施。

鸿门宴刘邦谢罪话中的意思(图3)

然而鸿门宴看似是项羽和刘邦两人之间的斗争,但是他也成就了很多人。例如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。在鸿门宴上让项庄名震天下。后来樊哙舞剑救主,张良仗义相助,都在一定意义上帮助了刘邦,也使得自己名声大噪。但是在鸿门宴后,真正救刘邦一命的,并非樊哙和张良,而是项羽手下的一谋士陈平。

陈平是在陈胜大泽乡起义后,离开家乡,投奔了魏王。然而善于谋略的陈平看出魏王并不能成大事,于是就转头了项羽。但是项羽天生猜忌心比较重,刚开始并不重视陈平,知道后来陈平屡立战功,项羽才开始慢慢重视陈平,并让他成为了仅次于范增的谋士。

公元前207年,刘邦率先攻破咸阳,秦朝灭亡。对此项羽非常恼火,这时项羽的谋士范增就设计将刘邦叫到鸿门,打算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。然而鸿门宴上虽然没有杀死刘邦,但是刘邦的危机并没有就此度过。此时的刘邦被项羽困在咸阳,等于软禁。这时一向足智多谋的张良也没有了办法,刘邦第一次陷入了大的危机。

后来张良突然想到了项羽军中的陈平,他知道陈平素有大志,于是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陈平身上。张良见到陈平后,两人一见如故,张良就实话实说了来找陈平的意图。陈平思考了一段时间后,就决定帮助刘邦一次。

陈平分析说,如果要救出刘邦,就必须让范增离开军营。于是陈平就投其所好,请项羽为楚怀王上义帝尊号的名义,架空楚怀王。项羽听了非常高兴,于是就和范增商量。范增一听觉得此事重大,于是就打算亲自去。但是范增不放心项羽,临走时还交代项羽一定不能放走刘邦。

项羽虽然答应了范增的要求。但是范增一走,项羽就好比老虎没有了爪牙,被陈平和张良这两位绝顶聪明的谋士,轻而易举的就让项羽同意了让刘邦离开的请求。至此,刘邦算是真正的逃了出来。

所以鸿门宴虽然是为了杀害刘邦,但是对刘邦来说,咸阳对他的软禁,要远胜于鸿门宴,因为他并不知道,项羽什么时候会杀他。而真正救刘邦一命的,就是未来西汉的开国功臣陈平。对此,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呢?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:

作者:lg5466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lishijiao.com/zhongguorenwu/1226.html发布于 2024-05-07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历史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