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梦华录》斗茶是什么

小编 2023-05-16
摘要: 《梦华录》剧中赵盼儿姐妹三人,重新装修茶坊之后,生意火爆,但是也抢走了东京城茶汤巷(专门买茶的一条街)的生意,惹来了麻烦,茶汤巷的人来闹事,但是没想到店虽然是女子开的,确实硬茬子,最后害怕孙三娘的武力值,就提议用斗茶来比拼。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斗茶是什么?斗茶,即比赛茶的优劣,又名斗茗、茗战。始于唐,盛于宋,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,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,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。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,轮流...

《梦华录》剧中赵盼儿姐妹三人,重新装修茶坊之后,生意火爆,但是也抢走了东京城茶汤巷(专门买茶的一条街)的生意,惹来了麻烦,茶汤巷的人来闹事,但是没想到店虽然是女子开的,确实硬茬子,最后害怕孙三娘的武力值,就提议用斗茶来比拼。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斗茶是什么?

斗茶,即比赛茶的优劣,又名斗茗、茗战。始于唐,盛于宋,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,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,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。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,轮流烹煮,品评分高下。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,再碾成粉末,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。斗茶,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“厮杀”,三斗二胜。


《梦华录》斗茶是什么(图1)


斗茶内容包括:斗茶品、斗茶令、茶百戏。

1.斗茶品

斗茶品以茶“新”为贵,斗茶用水以“活”为上。一斗汤色,二斗水痕。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,纯白者为胜,青白、灰白、黄白为负。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,茶汤纯白,表明采茶肥嫩,制作恰到好处;色偏青,说明蒸茶火候不足;色泛灰,说明蒸茶火候已过;色泛黄,说明采制不及时;色泛红,说明烘焙过了火候。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。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,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,然后烧水煎煮。如果研碾细腻,点茶、点汤、击拂都恰到好处,汤花就匀细,可以紧咬盏沿,久聚不散,这种最佳效果名曰“咬盏”。点茶、点汤,指茶、汤的调制,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。点汤的同时,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,使之泛起汤花,称为击拂。反之,若汤花不能咬盏,而是很快散开,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“水痕”,这就输定了。水痕出现的早晚,是茶汤优劣的依据。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,早出为负。

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,但用水得当,也能取胜。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、水质及煎后效果,不能盲目而行。

2.斗茶令

斗茶令,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。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,皆与茶有关。茶令如同酒令,用以助兴增趣。

3.茶百戏

茶百戏,又称汤戏或分茶,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。即将煮好的茶,注入茶碗中的技巧。在宋代,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,有人把茶百戏与琴、棋、书并列,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。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:“分茶何似煎茶好,煎茶不似分茶巧……”

茶百戏,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。若山水云雾,状花鸟鱼虫,如一幅幅水墨图画,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。

4.茶具

宋代盛行斗茶,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,产于福建、江西、浙江、四川等地,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建州(今福建省建瓯市)的建窑盏,即著名的“建盏”。因其色黑紫,故又名“乌泥建”、“黑建”、“紫建”。另外还有江西吉州窑的吉州盏,以富于禅意的木叶天目盏和贴花天目盏著称。建盏中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。兔毫盏釉色黑青,盏底有放射状条纹,银光闪现,异常美观。以此盏点茶,黑白相映,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,故名重一时。

5.胜负标准

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,主要有两方面。

一是汤色。即茶水的颜色。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,青白、灰白、黄白,则等而下之。色纯白,表明茶质鲜嫩,蒸时火候恰到好处,色发青,表明蒸时火候不足;色泛灰,是蒸时火候太老;色泛黄,则采摘不及时;色泛红,是炒焙火候过了头。

二是汤花。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。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:第一是汤花的色泽。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,因此,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;第二是汤花泛起后,水痕出现的早晚,早者为负,晚者为胜。如果茶末研碾细腻,点汤、击拂恰到好处,汤花匀细,有若“冷粥面”,就可以紧咬盏沿,久聚不散。这种最佳效果,名曰“咬盏”。反之,汤花泛起,不能咬盏,会很快散开。汤花一散,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“水痕”(茶色水线)。因此,水痕出现的早晚,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。

所谓“咬盏”不是仅指汤花紧咬盏沿,只要盏内漂有汤花,不管在何位置,透过汤花看相应部位盏底兔毫纹(油滴纹)都有被咬住的样子,如果汤花在盏内飘动,盏底兔毫纹(油滴纹)则有被拉动的现象,非常生动有趣,这也是人们为何喜爱兔毫(油滴)盏的原因。

《梦华录》剧中赵盼儿姐妹三人来到东京遇到东京地头蛇池衙内,池衙内先是踢蹴鞠撞到失魂落魄的赵盼儿,然后输给赵盼儿,后来何四被孙三娘欺负,池衙内又去找麻烦,结果调戏宋引章的时候被琵琶刮破了嘴巴,又被孙三娘教训,最后比试又输给了赵盼儿,气得直接拜土地了,可以说非常搞笑了,那么“衙内”这个词在宋朝是什么意思呢?

池衙内家里非常有钱,不过似乎不是官身,所以在杜长风落水,要教训杜长风的时候,顾及到不能以民犯官,就只能放过杜长风了。唐代称担任警卫的官员,五代和宋初这种职务多由大臣子弟担任,后来泛指官僚的子弟。后来宋元时便称官家子弟为“衙内”,犹如称“王孙”“公子”一样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官二代,同时有一种不言自明的形象暗示:这是一个子凭父贵,倚势欺人的“隐权力”群体。是老百姓对一些有着恶劣行为的高官子弟的称谓。那么池衙内这个称号,就是因为家庭显赫富贵,又行为不端的“美称”了。


《梦华录》斗茶是什么(图2)


衙内出自《旧唐书·德宗纪上》:“己亥,敕左右卫上将军、大将军,并于衙内宿。”

五代及宋初,藩镇的亲卫官有衙内都指挥使、牙内都虞侯等,多以子弟充任。“牙”讹变为“衙”。后因称官府的子弟为衙内。 宋孔平仲《珩璜新论》卷四:“或以衙为廨舍,早晚声鼓,谓之衙鼓,报牌谓之衙牌,儿子谓之衙内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七回:“恰待下拳时,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三:“保正道:‘这等是衙内了。请问当时乳名,可记得么?’”

宋元时便称官家子弟为“衙内”,犹如称“王孙”“公子”一样。元杂剧里所称“衙内”,则是影射当时的蒙古官员,包括元代的诸王、勋贵和权臣。他们多仗势欺民,并与官府、富户勾结,干预民政,抢夺人民财物或良家妇女,是让百姓又憎又怕的人物,杂剧中对这类权豪势要,毫不留情的加以披露与讽刺。有人将政府机关称作“衙”的,在政府机关内工作即被称作“在衙内当差”。

“牙门”系古代军事用语,是军旅营门的别称。当时战事频繁,王者打天下,守江山,完全凭借武力,因此特别器重军事将领。军事长官们以此为荣,往往将猛兽的爪、牙置于办公处。后来嫌麻烦,就在军营门外以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作饰,营中还出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、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。于是,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“牙门”。

汉末时,“衙门”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。这一名称逐渐移用于官府。《武瓦闻见记》中记载:“近俗尚武,是以通呼公府为‘公牙’,府门为‘牙门’,字稍讹变转而为‘衙’也。”唐朝以后,“衙门”一词广为流行。到了北宋以后,人们就几乎只知道“衙门”而不知有“牙门”了。

《梦华录》在赵盼儿对付周舍,救宋引章出狼穴的时候,最后顾千帆出面帮了赵盼儿,要不然赵盼儿等人就要被糊涂的官,枉法被打板子了,然后周舍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了。顾千帆在赵盼儿假扮花魁的时候去找赵盼儿,当时他被兄弟背叛,无奈只能杀了他,没办法只好找渣爹帮忙,赵盼儿开导他,当论及赵盼儿与顾千帆的关系的时候,明明有好感的两个人,赵盼儿说是朋友的关系,然后说了句倾盖如故,顾千帆接了一句白头如新,那么“倾盖如故,白头如新”是什么意思?

“白首如新,倾盖如故”意思是有人相识到老还是不怎么了解,有人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。首:白头,白发。白了头发,指认识时间很长。倾盖:华盖倾斜。路上偶遇,由于华盖倾斜而露面一见,于是停车交谈。指初次相逢。有些人虽然相交已久,却如同初识一般。有些人刚刚认识,却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,一见如故。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。


《梦华录》斗茶是什么(图3)


出自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,里面的邹阳的《狱中上梁王书》里的一句话——语曰:“有白头如新,倾盖如故。”西汉时期,邹阳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入死囚牢,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信表明忠心。他列举了荆轲、卞和、李斯等事例,说“有白头如新,倾盖如故”,双方不了解,即使交往一辈子,到老了还是像刚认识一样,梁孝王深受感动并释放了他。

宋·苏轼《拟孙权答曹操书》:“古人有言曰:‘白首如新,倾盖如故。’言以身托人,必择所安。孟德视仆,岂惜此尺寸之士哉,特以公非所托故也。”

顾千帆和赵盼儿也是一对欢喜冤家,刚开始两人相看两厌,但是在经历了诸多事情以后,他们了解了彼此真正的为人,两人屡次三番帮助彼此,顾千帆在朝中的事业发展也越来越好,赵盼儿的生意也越做越大,顾千帆经常帮助赵盼儿,身边的人也都知道两人的关系,顾千帆身为皇城司指挥,被称为活阎罗,其实他并不是坏人,他去皇城司也是因为当清流的钉子,但是被人误解,名声很差,他也会在意,但是赵盼儿就不在意,一直开解赵盼儿,赵盼儿是顾千帆的光、顾千帆的软肋,顾千帆也帮助赵盼儿许多,相互救赎的爱情非常好磕。

不过两人说“白首如新,倾盖如故”这句话的时候,当时赵盼儿还对未婚夫欧阳旭心存侥幸,要去东京亲口问清楚,两人之间隔着婚约世俗礼法,所以只能掩藏自己的心意,赵盼儿的心情大概就是恨不相逢未嫁时,而顾千帆也因为觉得赵盼儿迟早都是探花娘子,所以也不能表明心意,只能以朋友的身份来相处,用朋友的身份来帮助赵盼儿,所以两人的态度也都暧昧不明,飘忽不定。

欧阳旭这人的人品本来就不怎么样,黑化之后连赵盼儿的名誉都要毁掉。顾千帆守护了赵盼儿这么久,可不是让赵盼儿到了东京随便被人欺负的。赵盼儿也不想在名声受损的情况下离开,让陷害她的人称心如意。绝地反击的过程中,她和顾千帆的关系更进一步,算是意外之喜。

《梦华录》顾千帆追查夜宴图下落,意外卷入江南私开市舶司一案,杨家被灭门,自己也因为触动了上司的利益,被上司雷公公下令除掉,顾千帆实在是没办法,才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萧钦言帮助,其实顾千帆很不屑与生父为伍,觉得生父是奸臣,还抛弃了母亲。顾千帆的父亲萧钦言的介绍上明明写了是苏州知府、平江军节度使,却被称为“使相”,后来又说他马上要继任宰相了,其他人都称呼萧钦言为“使相”,那么使相在古代是什么官职呢?

使相是一种官名。唐代中期凡为宰相者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故称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的节度使为使相。晚唐时期,为了笼络跋扈一时的节度使,朝廷授予他们同平章事的头衔,与宰相并称,号为使相。五代沿用,实际上不行使宰相的权力。宋代,在亲王、留守、节度使等加侍中、中书令、同平章事者,都称为使相,他们不参预朝政和签署朝政命令,只在朝廷除授大臣的诏令上副署,这种副署多是形式性质的,真正行使了实质意义的,两宋仅存一例,即乾德二年赵普拜相事。可见萧钦言被称为“使相”是因为他还是节度使。


《梦华录》斗茶是什么(图4)


宋初因之,以亲王﹑留守﹑节度使加侍中﹑中书令﹑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,实际上不主政事。如王安石罢相后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,即其例。明代官场中用以称以辅臣身分督师者,清代用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。

至宋代,“使相”亦非真宰相,系高级阶衔。凡节度使、枢密使、亲王、留守、检校官兼侍中、中书令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,为使相。元丰改制,易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,作为文臣寄禄官最高阶。使相不参预政事,但许在除拜将、相等制敕之敕尾署“使”字,享有俸禄。

自中唐以后,出现“内相”、“使相”,使唐代的宰相制度发生变化。玄宗时,翰林院成立,作为皇帝直接下旨的机构,翰林院起草“内制”,“外制”由中书省起草,从此开创了文人直接参与军国机密要事之端。由于翰林学士日益权重,又常伴皇帝左右,便侵夺了中书省之权。他们虽无宰相之名,但俨有宰相之实,时人谓之“内相”。

自唐“开元之治”至安史之乱后,唐代土地兼并日益加剧,大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,藩镇兴起,逐渐形成封建割据势力。统治阶级为了缓和这种矛盾,或以宰相头衔赐给节度使,或以朝臣加“平章事”头衔出任节度使,皆称“使相”。如郭子仪、李光弼相继以平章事为节度使,谓之“使相”,而宰相之职济于他官自此始。

《文献通考·职官考·节度使》:“使相者是以侍中、中书令、平章事,加节度使之谓也。自唐至宋皆有之,而事体微不同。唐则多以同平章事加节度使之立勳劳而久任者,盖将而宠以相之名也。宋则多以节度使加平章事之有德望而罢政者,盖相而宠以将之名也。合而言之,盖位兼将相,品极文武之称。”
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:

作者:小编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lishijiao.com/yingshirenwu/514.html发布于 2023-05-16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历史角